
又見老屋賞茶,走訪太和堂
兩開間的街屋外觀,對稱的十二道窗,洗石子的灰色立面,和洋混合的兩坎兩進一天井。 這裡是李家的起家厝, 太和堂。 太和堂成立於1921年,負責人為李英先生,是日治時期的藥種商。除中西藥買賣,也兼售各式醫療器材,因經營有方、誠信有道,聲望漸高,服務遍及全省藥局和醫院 🏥 1944年美軍轟炸前夕,為保護總統府,日軍於太和堂鄰房 —— 張東隆商行屋頂架設防空高射炮,為清出周圍的防火巷,強制拆除以北的建築物。範圍由淡水河到圓環、中山北路,當然也包含太和堂的兩層紅磚樓房。 玩味的是,一年不到,戰爭落幕了。歷史開了一場大玩笑。 李家人旋即著手重建,但戰後物資缺乏、百廢待舉,材料購入不易,重建過程艱難,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用混合材料來修復;初期以「可入住」為原則,外表盡量樸素簡單,再慢慢蒐集疊合完成內部的精緻模樣。耗時兩年,分階段性建成,新建築由舊有的二樓增為三樓。李氏家族方重返大稻埕,重持藥局。 此樓有三多:門窗、樓梯、壁櫥多。三面臨街並中有天井的太和堂,門窗數量相當可觀。且因分為前後進,故兩側及中間均設有樓梯便於通行,共計四座水泥的、五座木造的。另外有趣的是,

回到60年代,復古診所咖啡廳
桃園八德的長興路上有間日式老屋,名為「八塊畫室」。 「八塊」取自八德的舊地名「八塊厝」,「畫室」則源於老闆血液中的愛畫情感。 祖父當年才華洋溢,卻被迫棄畫從政。一個想學畫畫的室內設計師,借故友之地,在這賣咖啡、彈鋼琴,請人教畫、自己學畫,緬懷傳承。 六十年前,這裡是間診所,現在是間咖啡廳。整體空間架構沒有改變,依舊溫柔照撫著附近居民的日常。 一樓的廳心中柱上掛著迎客唱和的老照片,格子窗內散放著老闆從各處蒐羅的家飾雜貨。 二樓的黑白地磚參雜著灰白色,不同於現代的飽滿勻稱,將時代都鎖在裏頭。 中開的美麗天井底養著一池鯉,由二樓憑欄而下,綠水裡紅白來去。 歲月將屋內磨石子的樓梯與地磚洗鍊得閃閃發光。這裡有咖啡、簡餐、茶,還有老房子與一隻貓。

寧靜辦公,住宅區裡的咖啡公寓
SDCP,是心寓分享的第四個共同工作空間。 不同於其他工作空間外顯的商業氣息,SD安靜地坐落在住宅區裡,如果不刻意循著門牌號碼也許根本不會發現。 它很young,佈置很簡單,沒有「混」的歷史痕跡,也不同於「趣工作」的童心未泯。一棟嶄新的透天厝,將一二樓規劃為共同工作空間,配置了光滑平整的實木桌面、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充足得不得了的插座和穩定的WIFI [if gte vml 1]><v:shapetype id="_x0000_t75"
coordsize="21600,21600" o:spt="75" o:preferrelative="t" path="m@4@5l@4@11@9@11@9@5xe"
filled="f" stroked="f">
<v:stroke joinstyle="miter"></v:stroke>
<v:formulas>
<v:f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v:f>
<v:f eqn="sum @0 1 0"></v:f>
<v:f eqn=

走踏松菸,行家必備的九個小知識
大家週間約會、週末踏青都常到松菸去。但你/妳有多了解它呢? 【關於松菸的九個小知識 🔎】下次你/妳也可以當松菸導覽員 ~ 💁 1⃣ 菸草?煙草?菸場?煙場?還是菸廠? 1937年,這裡叫「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
國府來台後,二度更名:「臺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1945)、「臺灣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1947)。
故在日治時期的建築工事圖與資料上,會看到「煙」、「場」,其為日本漢字 🇯🇵,國府來台後才改為「菸」、「廠」🇹🇼。 2⃣ 松山煙場的誕生 臺灣菸草專賣制度始於明治38年(1905),原是當時的臺灣總督府為了彌補財政不足而實施的經濟措施。最初僅有北車附近的臺北煙場負責菸草的生產及加工製造,供不應求,除臺灣本地市場之外,亦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等地,故於1937年興建松山煙場。 3⃣ 松菸大數據 3.1 松山菸場幅員範圍近19公頃,具備完善的工業村設計理念,諸如:庭園、宿舍、醫務室、育嬰房、福利社等,共耗時三年又三個月方建造完成。 3.2 松山菸廠以增產報國為信念。1959年年產量紀錄:捲煙58億支👍雪茄43萬支�

老式足球場變身時尚辦公室|CIT混
一面掛滿各式各樣可借用工具的牆 🛠 ,上面釘著一張張的「伴工卡」:你今天來這裡做什麼呢?你做什麼工作呢?你想遇見什麼樣的故事? 2016年5月,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與 Plan b ♾ 合作,於圓山花博爭豔館(原 中山足球場)西側聯手打造創新型態的工作空間--CIT(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 台北創新中心)。 雕欄玉砌,圓弧的白色外牆,十足十的中國風競技場。 這個企劃案將閒置多時的足球場--階梯式座位下方部分空間,改造成各式各樣工作單位的集合體,有 Freelancer 共用的 Coworking Space、有創客喜愛的 Maker Space、有玻璃隔出大小不一的 Office unit、也有創業加速器等各式各樣的創業資源。 串連內部的長通道擬仿著外界的街道--「街上」布滿各式各樣的交換訊息:會員內部交流的FB粉絲團、對話框留言板上酸甜苦辣的粉筆字,最有趣的是工作者們在軟木塞牆面上共同創作的鄰近覓食地圖 🍴,一顆顆藍色與紅色的圖釘是彼此留下的溫暖訊息 📌,便於初來乍到者按圖索驥,增進大家對整體環境的認識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