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的建築師,華山高第展!
「誰知道我們是把執照頒給了天才、還是瘋子,時間將會告訴我們!」 走入展場,一座座龐大壯觀、繁雜卻俐落的線條結構模型,令人眼前為之一亮!✨ 建築師安東尼.高第出生於1852年,一個西班牙工業小鎮、鍋爐工匠的家庭裏頭。👨🏭 此前歐洲歷經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導致人口急速增加、並相繼湧入都市,在一段時間的發酵後,舊有城區已不敷使用,勢必得重新檢視規劃並擴增新的城區。🏘️ 在這樣的背景裡,高第應運而生。 從小身體不好,相較於同齡的玩伴,他有很多時間可以靜下來觀察這個世界,培養出師法自然、獨樹一格的工法及美感,在他留下的無數建築裡總可以看見數不盡的山脈洞穴花草動物的影子。 從初期的東方風格開始,有著繁複且華麗的拱頂,花卉綠葉的圖案,滿布著濃厚中東元素的維森斯之家,有著掛滿音符🎼及向日葵🌻的奇想屋,及屹立了21棵奇幻「小樹」🌲(實則是煙囪及通風口)、七彩繽紛的奎爾館。 中期的現代主義轉型,高第創造出連續的高拋物線拱及優美的流線造型,讓建築與光線彼此錯落,代表作為特瑞莎學院。 再來是創作最為豐富的自然主義成熟期,有著龍脊與骷髏的巴特由之家,有著沒

拼貼建築:喧騰又沉默的中山堂
這裡原是欽差行臺,是清領時期行政首長來臺視察的辦公居所。 西元1895年6月7日,日軍進城,在現在的總統府,也就是當時的總督府尚未落成前,這裡依舊是臺灣最高統治機關。 昭和3年(1928),為紀念日皇登基,日人拆除欽差行臺,於原址籌建「臺北公會堂」,是當時為舉辦集會活動所設的最大公共建築。 動員近九萬五千人,由井手薰設計,八年後(1936),這棟四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正式落成啟用;同年,台灣本土雕塑家黃土水的遺作〈水牛群像〉搬入其中。 戰後,中日於公會堂宴會廳(光復廳)舉行受降儀式,建築自此改名為「中山堂」,無數的國民大會、總統就職大典、外賓接待、舉行國宴,交響樂、合唱團、畫展等等都在這裡。 從小到大,它一直靜靜矗立在那裡。相對著緊鄰的西門,它顯得異常沉默。 到訪那天,除了我們之外,沒有別的遊客,樓上部分空間正出租拍戲,樓下工人則正在整修蔣公的會客室。 一位中年的女性導覽員熱情的帶領著我們,鉅細靡遺的講解:瞧,北門在那!日軍就是從那裡直直地踏入台北城! 從四樓的咖啡館望出去,筆直的街道,很短、不長,距離現在已超過百年,教科書上的畫面又被一一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