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老街艋舺舊事|剝皮寮
你去過「剝皮寮」嗎?你知道「剝皮寮」剝的是什麼皮? 「剝皮寮老街」在留存下來的清代地契文書裡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治初期改稱「北皮寮街」,光復後則稱「康定路173巷」,是萬華社區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由艋舺通往古亭。 有人說剝的是樹皮,這裡是福杉在台的集散地,人們在此加工剝除樹皮;也有人說是剝的是獸皮,這裡是殺牲製革之地,在這裡剝取獸皮,製成皮箱、皮枕及皮鼓販售。時至今日,兩派說法仍同時並存。🤔 俗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身為清領三大港市之一,從「剝皮寮」到相鄰的「土炭市」、「青草巷」,後人能輕易從名稱望見當年商業交易的繁盛 💰💰💰 清代的街型,傳統居屋,日治時期市區改正的立面與光復後的改建翻修,混合著閩南式與西洋巴洛克的獨特風情,兩百年的空間建築史便是一部「艋舺」的興衰史。📕

紙中徜徉,盡在「樹火」
「我們在空白裡觀察。」 從前我們都讀過蔡倫造紙,那麼你是否曾面對面看過人造紙?或自己造過紙? 手工紙的製成過程有著趣味哲學,從原料、工具,到抄紙師傅的技術、甚至師傅當下的心情,都會累積造就一張張紙的個性──「紙性」。 或急或緩、或厚或薄,依著物質不滅的定律,獨特的人的情感一絲絲被封入一條條紙的纖維裏頭,留存傳遞 📜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位於南京松江與忠孝新生之間,不同其他博物館的氣派壯闊,它沒有華麗的外包裹與醒目的招牌,僅以簡單的色彩與材質,一襲素衫模樣悠然立於街側,是棟總面積160坪、四層樓高的傳統狹長街屋空間。 一樓是Show Room+Paper Mill,來客可以在前場挑選形形色色、不同風格的紙類商品,也能到後場觀摩手工造紙的過程,小小的示範場內有著各式各樣的造紙器具,透過專人清晰的解說與精細的操作,逐步發掘紙張蘊含的無限風華。 二樓是特展平台,由館方不定期與他者合作展出;紙在這裡不再只是文字的載具,而是藉以藝術、藉以創意、藉以設計,讓其成為主要的吸睛亮點,令人耳目一新。 三樓是常態展,喇叭紙、火鍋紙、撈魚紙、吸油面紙,五花八門的生活用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