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歲月致敬,定格的四四南村
很難想像在繁華的信義區內保有一塊這樣的地方... 那一年,國共內戰告急,青島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與家眷們火急火燎地搭著太康倫渡海來台,在基隆上岸,繼而遷往日治時期為日軍陸軍庫房的現址「暫居」;還以為一年半載後便會再回到老家,最初的戶與戶僅用布幔隔間,日久,失落漸深,慢慢搭上了木材、圍上了竹籬、用上了瓦片、石灰,而後人口漸多,出現了四四東村(士官所住)、四四西村(軍官所住)... 四四南的居民則全為職級較低的廠工技師及其家眷,不具軍職、官階,因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名四四南村,是國府來台後的第一座眷村。 每戶的面積僅有三點五坪左右,共用著廚房跟浴室。早期沒有自來水,官方有統一供水時間、或走到溪邊取水,當然也沒有廁所,大家要一起使用公廁。狹小的巷道、呈魚骨狀排列的房舍,一扇門一扇窗、你家貼著我家的情境,至今仍多半維持著五十年前的模樣。 民國八十八年大火,住戶全部遷出,歷經拆除改建爭議,現在它有一個學名叫「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裏頭有個小小的「眷村文物館」,但人們還是習慣叫它「四四南」。 它不是很大,大概十分鐘之內就可以走完。 平日沒有擁擠的

迷人的菜市秘境,走進新富町
你去過上個月剛開幕的新富町文化市場了嗎? 它是古蹟卻沒有敗壞腐朽的陰暗感,它也沒有傳統市場裡你害怕的那種味道;它是日治時期第一座現代化市場,十年前被定為市定古蹟,卻一直不為人所知。 客群為本島人的「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建於1935年,外觀為U字的馬蹄形,是棟幾何對稱的兩層樓建築。 看似封閉的市場卻有著完整的規劃:美好的中庭成就了充足的採光和通風,並於屋頂設了多個通風塔、在兩側開了無數的窗,充分排去不免擾人的氣味。地面環繞的溝渠與微微傾斜的站台,方便攤商產生的髒水排出,整體圓的動線與多處開口的規劃,使人群採買更為流暢。 它曾是文明衛生的地標,卻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及消費型態改變,外部的東三水市場興起後,在內部慢慢地沒落... 此次重生,有趣的是,所有的設計都是可逆式的;一是忠泰的營運權僅有九年,二是不破壞古蹟的本體。 中空板牆間的小木框垂墜著點點綠意。 輕的、亮的、脫開的、古樸卻不沉重的新舊交錯,木夾板、半透明塑膠板或是玻璃,都讓整個空間更為通透輕盈,外部的光線可以輕易地穿透進入,視覺感十分開闊,卻不直接性的坦露所有空間,利用拉門與隔板仍保有「隱」

來這喝的是夢想,創咖啡
「創咖啡」,望文生義是一間咖啡廳,並著眼於「創」這件事。 心寓共同工作空間體驗特集No.9--「創咖啡」,位於棕線的中山國中站附近,交通位置便利,空間寬敞充裕;一樓與地下室合計約八十坪左右,舉辦活動可容納一百人,作為共同工作空間則大概可以劃出六十個座位 ~ 空間的前身是間餐廳,礙於草創之初預算有限,整體規劃上並沒有做太大的變動,盡可能的因地制宜,蒐羅既有之物。好比一樓後方黑底白格的展示櫃其實來自於租書店,以前擺漫畫,現在是「創咖啡」新創團隊們的格子趣,樣樣都是嘔心瀝血之作,靜靜地在架上閃閃發光 ✨ 大多的牆面也盡量地留白,不僅僅為了視覺開闊,更預期可作為展示之用。 空間的正中心用金屬鍊懸掛著一盞知名的月球燈,柔柔地照撫著所有的工作者們 🌕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創始之初,創辦人在某個展覽上對月球燈一見傾心,卻沒有足夠的預算可以把它帶回家,便寫了一封信給誕生月球燈的橡果;因著一封信,橡果將高昂的月球燈贈與了「創咖啡」,就此這裡變成了月球燈另一個展場,兩者魚水共生,是認同,也是鼓勵。 由上憑欄往下望,挖空的中心輔助了地下室的採光與通風,紅褐色的磁磚地是

矗立春秋七十載,古老大宅蔡合源
太原路115巷與承德路交會處,矗立著一棟巨大的水泥色古宅,抿石子的樸實外觀,工整的壓條分隔線、切齊的窗緣與對稱的窗格、圓潤的收邊與乳白色的浮雕紋飾,於中內崁一扇厚實的柚木色大門,整體顯得氣派又莊嚴。 (抿石子是需要一氣呵成的工法,否則便會有明顯的接口痕跡,故如果施作面積大,便會用壓條進行分割,如:塑膠條、金屬條或木條;後兩者較前者為講究,一是材質、二是作工。使用木壓條,抿完後會再取下做溝縫處理,所以如何切割便有美觀考量的學問在裏頭 ~) 【蔡合源】是旺旺蔡氏家族的起家厝,建於1947年,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為旺台基金會之用,內部並不對外開放,實為可惜。 1950年代,整套的西裝、黑墨鏡,是神旺大飯店董事長蔡衍榮、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兄弟的父親--企業家蔡阿仕外出的標準裝扮。 蔡阿仕的父親在日治時期於三重經營紙廠起家,擁有當時台北橋頭到三重一帶的部分土地。光復初期,年輕氣盛的蔡阿仕與兄長不和,自行到承德路開創事業,從事「壞銅舊錫」(回收廢金屬)的生意,拆解日人留下的報廢船隻、飛機與機械進行分類販賣。後來便在蔡宅對面打造了「中央戲院」、「麗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