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造平台上的藝術品|雪梨歌劇院


這裡是聞名遐邇的世界級表演中心。

它常被用以代指雪梨,甚至整個澳洲.

特殊的造型,似帆船、似果瓣、似貝殼。

三面臨水,熠熠生輝。

近看才發現環環相扣的拱形其實佈滿著美麗的人字紋路,那是來自於歐洲的乳白色磁磚。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國家,走進這個以往只存在於課本、雜誌和電視機上的知名建築。

(長大以後的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跨年的煙火轉播裡見到它,那伴著雪梨大橋、被漫天璀璨圍繞的模樣 🎆)

實際的導覽時間大概只有一個小時不到。看照片就知道當天的天氣不能算太好(還噴了一點間歇性的小雨 😓),但捧著香濃的咖啡佐著美麗的海灣風光,感受微風輕拂,愜意萬分,一切真是恰到好處,令人飄飄欲仙。

隨便拍都好美!

在飽和的藍和光底下,印象裡的「平面」頓時「立體」起來。

所謂藍天,襯得眼前的建築是如此雪白。

如此震撼。

------------------------------

雪梨歌劇院是20世紀的代表性建築之一,落成短短數十年便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當時戰後的雪梨並沒有音樂和戲劇專用的大型場地,於是政府便向全世界進行了公開性的徵圖,最後一共得到32個國家、233件作品的熱烈響應。

其中自然不乏一些大師們的創作。

但末了卻由一位籍籍無名的丹麥建築師 -- 約恩.烏松(Jørn Utzon)脫穎而出。

1950年代的他沒有名氣,也不曾到過雪梨,作品量不多又多半是住家。雪梨歌劇院是他生平的第一個公共建築作品。

(且據說那份參賽的草圖早已被淘汰,還是遲到的埃羅.沙里寧給撈回來的!)

從圖面想像到具體落實,挑戰人類也挑戰電腦。紙上談兵容易,真正建起來可就是另一門功夫。

從基底平台、外觀造型到內部裝潢,雪梨歌劇院共分成三個階段打造。

因應不同的曲面、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方向和厚度,揀選使用的材質及製作的方式,林林總總共討論出了12種屋頂的建造方案,僅僅這個步驟便耗去了四年之久 😵 ;最終以巨大的預製混凝土似肋排般地將其蛋型外殼支撐起來勝出!既快速、安全又經濟!(笑)

由佈景架的高端向外拋物線式的構圖,除了幾乎看不見樑柱之外,連地板的接縫都儘量可能地減少,以求對聲音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無論人事物、技術都不甚純熟,加之其他因素更增添了施工難度。歌劇院的完工日遙遙無期、一延再延,前前後後花去了十數年的光陰,過程一波三折,預算更是不斷超支。

(總計高達十數倍的天文差額,政府為此甚至發行了彩券來籌措經費... 💸 )

落成的主空間共有兩個大廳連帶數個小型劇院,和其他附屬性空間加起來有近千個房間這麼多。

(對了,較大的主廳是音樂廳,次之的才是歌劇院喔!)

現在這裡演出的音樂會、戲劇、芭蕾一年高達1600場以上 🎭

------------------------------

從裡到外,從屋頂到地板,從表演到建築,從白天到黑夜。

仰視。俯視。

「雪梨歌劇院」如同一個放置在專屬平台之上的精緻藝術品 ✨

無論任何時刻或角度。

四十多年過去了,它仍美得一如當年。

文章精選
ARCHIV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