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舊瓶裝新酒,華山1914

那一年(1914),大正3年10月,日人阿部三男與藤本鐵治合夥的「芳釀社」以一批「胡蝶蘭」打響了清酒工坊的名號 🍶 ,引來了翌年資本家安部幸之助的注資改組,進而擴建廠房、增聘員工;自此除了清酒,燒酎與再製酒外,也開始生產米酒等臺灣本地酒。

幾年後(1922),日治臺灣有兩件大事:一是「町名改正」,把舊有的清朝街庄改為日式「町」,芳釀酒場被劃為「樺山町80番地」(町名源自於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二是為提振稅收,繼菸草之後,「酒類」也被列入了臺灣總督府專賣,於是酒場由民營改為官營,先被租用後被收購,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

1945國府來台後,接收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工場」變為「工廠」、「樺山」改為「華山」,老闆換成了「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產品主力由清酒改為米酒、太白酒與水果酒,廠名一個換過一個,壽命最長的是1957年到1975年的「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再來是1975年到1987年的「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故常稱「台北酒廠」。

後來經濟起飛,市中心的地價飆漲,又難以克服製酒所產生的水汙染;公賣局便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在1987年與板橋酒廠合遷至林口。

七公頃餘、偌大的土地就此閒置下來。

當中曾通過立法院投票,將此地圈定為新址,稱「華山特區」,後因經費過於龐大引發爭議而作罷...;又廠房外圍曾闢為停車場,但又因租金問題對簿公堂...。💸💸💸

1997年,一群籌辦中法交流展的藝術家組成了「華山藝文特區促進會」,積極爭取其作為藝文展演空間;同年12月,一場於米酒作業場的劇場表演《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因申請未果,該作導演於次日以「竊佔國土」被拘提,引發軒然大波...。文創自始落下了星火,成為華山轉型的開始。

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的【華山1914】,今天只概說本體,西側的紅磚六合院是昔日的【樟腦精製工廠】,北邊的大草原則是【華山貨物驛】的月台(腳下還可以尋到斷軌的殘跡),下次不妨對照著官方地圖,再走一遍華山,也許你會聞見當時的酒香或聽見三十年前的藝術家嘶吼也說不定~ 😉

文章精選
ARCHIVE
bottom of page